雷火竞技首页

雷火·竞技(中国)-电竞网站技术何以革新教育

小编

  上面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另外从哲学的角度上看,现代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也使人类深深依赖于技术,离开技术人类将寸步难行。在这种依赖性的互动过程中,技术通过明确的规程,人本身也变成了人力物质,被整合于预先规定提高效率的目的。正如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认为的[5]:“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在技术的‘座架’的命定中,技术是人靠自身无法控制的东西,人被座落在此,被一股力量安排着、要求着,这股力量是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的而又是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

  【摘要】正确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的影响”的内涵,将有助于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文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将成为生存必须的环境,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驾驭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大厦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如果只是将技术作为单纯地解决教育某一方面问题的工具,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异化作用,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我们不要固步自封,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要全面地推动技术革新教育,加速推进技术进入教育的进程。最后从教育信息生态的角度,探讨了技术革新教育的路径选择,提出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要从“建网、建库、建队”等建设导向,转到解决教育的实际的问题,要以应用和问题导向,努力推进技术对教育的革新。

  技术正在改变(重组)着我们的头脑。我们使用的工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人机结合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人加上信息、加上智能装备,加上电脑才会变成认知,现代人的认知方式是人机合一的方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性,才能适应技术所改造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能学会人和电脑的协同思维,你将无法应对技术所改造的信息化时代工作和生活的复杂性,将会被社会淘汰到边缘位置。按照心理学智商的理论,人的智商从60—160,服从正态分布。假设你的孩子智商是80,你想把孩子的智商提高到120,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是天天上补习班,哪怕是把爱因斯坦请过来当家教也不可能把智商提上去,要想改变基本的思维结构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的智商100,你给他一个智商等于60的电脑,你的孩子就很容易处理智商需要140才能够处理的复杂的事情。人机结合使得现代人更加的聪明,现在全球性大公司工作的高级白领,或者部分领域的大学教授,离开了电脑什么都做不了,不采用人机合一的分布式思维,在专业领域基本上就是一个低能儿,所以人和电脑协同很重要。人跟电脑的协同是现代人面对复杂性基本的认知方式,现代人类的认知,正从个体认知变成了分布式的认知。当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教育大厦,必然要发生革命性的裂变,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法等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只有这种改变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现代认知特点的人。

  这是一段比较抽象的话,说的是技术对人的反向奴役作用,其实在教育领域内,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当一个新技术出来的时候,人的习惯性的思维就是用技术来完成我们传统的流程,当然这很重要,但是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过程的初级阶段。比如经过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在大城市,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课堂上使用PPT非常普及,多媒体给课堂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样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有老师戏称PPT是“骗骗他”,为什么说是“骗骗他”呢?原来老师在课堂上面讲课,满黑板抄板书,在板书的时候,学生在下面满屏抄,在记录的时候,左耳进,右耳出,中间留住一点点;现在上课不用板书了,改按PPT,教学内容30秒一屏,学习内容在眼前一晃就过去了,学生也来不及抄了,课堂的密度是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思维弱化了。对于老师,则从一个教师变成了一个课件放映员,技术变成主导的东西,人变得无足轻重了,这就是教育领域内典型的技术对人的异化。因为我们只是把技术仅仅看成一个完成既定模式的工具,这样就会被技术所驾驭,最后沦为技术的奴隶。如何才能超越技术呢?按照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伊利的观点,“解决人的价值观与技术之间的冲突的方式并不是躲避技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是打破阻碍关于‘技术是什么’理解的二元论思考的障碍:不是其工具本质的利用,而是本质和人的精神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能够超越二者的创造”[6]。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技术的革新必然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等都发生意义深远的颠覆性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全面的发展,从技术哲学超越技术约束的角度来看,技术对于教育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完成既定模式和任务的工具,技术工具观会严重制约技术变革教育深度与广度,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提出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根本原因。

  对于教学,传统观点就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通过老师的讲授迁移到学生的大脑里面,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正在快速地膨胀,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信息迁移到学生的脑子里面吗?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信息时代,我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复杂性,信息时代基本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正从个体认知转变为分布式认知,应对知识与信息膨胀的根本途径要依赖于人和电脑的协同的分布式认知,这是信息时代人适应复杂性的基本思维方式。什么是分布式认知?很简单,假设让你去算1234×5678,这是一个认知过程,我们心算的时候认知过程发生在我们的大脑中,但一般都比较费劲。但如果拿纸笔去算的时候,就很轻松,心算的过程认知是发生在你的大脑里面,用纸笔算是一部分认知发生在大脑里面,一部分发生在纸笔表征知识的过程中,这就是分布式认知。

  这是我们在广州指导的一些实验学校的课堂(如图1所示)——人手一台电脑将不再是梦想。当技术的价格越来越低,技术越来越多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一部分的时候,技术与教育是什么关系?技术还仅仅是单纯地解决教育某一方面问题的工具吗?不是的!技术将对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反作用,将对教育产生全面的革命性的影响。在技术成为必须生存环境的时代,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驾驭这个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大厦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

  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相对于雷火竞技前人,空前的复杂。拿我来说吧,我在过去20年接触过的人、到过的地方、处理过的事情、驾驭的知识复杂程度、接收的信息容量等等,可能比我爸爸妈妈十几辈子的容量还要大。也就是说,可能我们现代人一辈子的生活,相当于上一代人十几辈子的容量还大。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的容量越来越大,我们生存于这个社会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如何才能应对这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如何应对社会越来越大的复杂度,应对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正是在这种无法回避的压力下,现代人基本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现代人应对社会复杂性的生存方式正在改变。分布式认知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认知方式,人和智能设备的协同思考和协同思维,使得现代人能够处理越来越大的复杂性问题,能够应对越来越多的知识。

  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不仅仅发生在我们的头脑之中,还发生在人和工具之间的交互过程之中。分布式认知超越了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比如计算)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内部表征(如个体的记忆)与外部表征(如计算机或纸表征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传播和转移发生的,因此各种不同表征系统或表征状态之间的交互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重要特征[3]。

  我们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正在改变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适应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影响。麦克卢汉说过“媒体是身体的延伸”,电视是我们眼睛与耳朵的延伸;同样,“人类塑造了媒体,媒体也塑造着人类”,电视也改变了我们基本的生活形态。实际上当技术无处不在、当技术成为环境一部分的时候,技术与人脑的协同会改变人的基本认知方式,会使得人变成一个内脑和外脑联合行动的人,使得人具备了人机合一的思维体系。中科院院士戴汝为在他的著作《社会智能科学》中写道:“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的思维将会取代我们个人为主的思维方式”,他认为:“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人脑通过经验积累与形象思维,擅长不精确的、定性的把握,而计算机则以极快的速度,擅长准确的、定量的计算,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互相结合,既能达到集智慧之大成,又由于通过反馈的作用,来提高人的思维效率,从而增强人的智慧”[4]。这在现代社会有生动的体现,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造80层的高楼,这种高层建筑的力学计算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就是把爱因斯坦请过来,用传统的方法,也未见得算得清楚;但现在建筑系的毕业生,拿着计算机,输入一些模型和参数,一两个礼拜就算得一清二楚。这是不是因为现代人比爱因斯坦聪明?不是的,这是因为现代人学会了人跟电脑的结合,他们协同所产生智慧,远超于单个个体或单个计算机。

  为什么说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我们知道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快速地膨胀。有个美国高中教师做了一个传播面非常广的PPT《Shift Happens》[2],其中有些数据说:我们现在的英文单词数量有54万多,但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只有10万个,膨胀了5倍;现在一周的信息量,相当于一个18世纪的人一辈子的信息量的总和;现在互联网上每天产生4×1019字节不重复的信息,这相当于人类文字有记载以来5000年的信息量总和还多。科学技术知识在快速发展,每隔两年就翻一翻。现在的大学生学完四年,一般知识就已经折旧了。毕业之后,专业不对口是正常的,专业对口反而不正常,而且未来知识更新和折旧的速度还会翻一番。我们生存的世界信息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信息和知识正以指数的形态加速膨胀,但每一个人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如何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习能力,有限的大脑存储空间来应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如果组织一次院士座谈会,问哪些知识应该纳入到基础教育教材中去,我估计每一个院士都说他研究领域的东西最重要,都应该纳入到教材中。但我们真的能学那么多吗?我们能够学到院士的1/100都不错了!全部都学会根本不可能。信息和知识正在快速地膨胀,但是每一个人的学习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如何才能应对技术化生存环境中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如何才能应对信息时代越来越快的节奏?如何才能应对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知识与信息?

  我国去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国家未来教育十年的发展的蓝图,该规划共有22章,其中有一章是专门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在这一章,开宗明义:“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1]。这个论述有很高的高度,说明了教育信息化是下一阶段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的工作。这也是第一次在国家级的政策文件里面阐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以前都是专家学者这样谈这个问题,这是个突破性的一个进展。文件在起草时和颁布后,一直有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很多专家说技术对于教育来说只不过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工具,技术是工具,怎么可能对教育产生革命的影响?技术对于教育来说,究竟是工具还是革命,这就是今天我给大家解读的主题,我们该如何来理解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

  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到每一个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表现形态越来越人性化,技术真正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正在无意识地使用与体验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越来越多地跟我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从奢侈品变成了生活的必备品,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环境,而是一个被数字技术所改造的人工环境,是一个虚拟和现实交合融合的空间。像在座的各位,如果哪一天你出门的时候,没有带手机,会觉得很不舒服,像丢了什么似的。当你有这个感觉的时候,说明手机已经成为你生活当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技术所改造的社会,随着技术的价格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好,数字化的教学装备、仪器等等都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手一台电脑或智能计算装备作为学习工具,将不会只是梦想,将成为现实。